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锻炼 - [急!!!]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锻炼

[急!!!]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问: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最好从《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摘录)

答:    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运科学锻炼的原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科学锻炼的有关原理及其准则,属于比较理性的认识范畴,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建议教学时以讲述法为主,同时应注意用提问和适当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使学生认识科学锻炼的重要性。为此,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参加体育锻炼会增进健康,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参加体育锻炼是否会损害健康?”这类反面的问题。进而通过简单的例举向学生说明,锻炼一定要讲究科学,只有合理地参加运动、科学健身,才能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否则,如果不注意科学锻炼,光凭主观热情盲目蛮干,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发生伤害事故。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锻炼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出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说明这些原则是人们通过反复的体育实践或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们源于体育锻炼的实践,又对人们的体育锻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以便使学生明确掌握这些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这些原则的重视,激发其学习动机。在讲述各项具体原则时,一方面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对确立这些原则依据的阐释上,最好能选择一些具体的实例说明遵循这些原则的道理,使学生理解遵循这些原则的必要性;同时还应注意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对教科书辅栏中所列内容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怎样具体贯彻落实这些原则,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具体策略,如怎样合理确定锻炼目标、如何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最后,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引导学生依据上述原则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注意科学性的情况反思,以便课后参照活动园地中所列有关回答问题,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做出自我分析评价。3.参考资料(1)全面锻炼、协调发展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而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各部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包括身体活动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机能的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项机能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的总体水平。所以,我们进行锻炼并不是单纯发展某一项运动能力或身体某一个器官的生理机能,而是要通过锻炼使机体的整体机能全面、协调的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心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在锻炼时要注意锻炼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身体机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青少年进行力量练习时,如果只注重右肢力量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右臂粗、左臂细,甚至脊柱弯曲的现象。全面锻炼有四层含义:一是锻炼项目要丰富多样,培养多种项目的运动兴趣。不同的锻炼项目对机体的影响作用不同。选择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的结合,将有助于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对正处生长发育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更应如此,以免由于锻炼内容单一而造成身体发展的不平衡,更好地促进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二是如果由于锻炼兴趣或锻炼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选择较多的运动项目时,则应尽量选择能使较多身体器官或部位得到锻炼的项目,以做到锻炼项目虽然单一,但仍能对机体产生全面影响。三是健身的同时,还要注意健心炼志,加强自己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全面增进自己的健康。四是要多参加具有集体活动的锻炼内容,经常和有锻炼习惯的同学一起参加锻炼,以便通过体育锻炼的交往活动促进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2)运动有恒、坚持经常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因此,只有坚持经常有规律地进行锻炼,锻炼效果才明显、持久。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就会逐渐消退。一次性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但这种作用自停止体育锻炼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就会消失。所以,“一曝十寒”式的锻炼,往往收效甚微。以减肥为主要目的的锻炼,更应坚持不懈,如果刚刚有了减肥效果就停止锻炼,体重就会极易反弹,不仅不能保持锻炼的效果,反而使身体更胖。经常参加锻炼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参加体育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锻炼效果后,仍应自觉地坚持锻炼下去,活动的内容、项目和方法可以更换,但不能停止锻炼。②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都每天锻炼,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锻炼计划,如每周锻炼3~5次等,只要不长期停止锻炼,就能保持锻炼效果。③因气候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在室外进行锻炼时,可根据现有条件(如改在室内)进行锻炼,即使暂时变换锻炼内容,对锻炼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学习紧张或工作繁忙而不能按原计划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充分利用零星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一天进行几次短时间的体育活动同样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3)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学习运动技能和安排运动负荷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不少同学在开始锻炼时积极性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坚持不了几天,就失去锻炼热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开始活动时运动量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疲劳反应也大,锻炼者受不了这么大的“苦”而停止锻炼;对参加锻炼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立竿见影,结果锻炼几天后,未见明显效果,因而对体育锻炼大失所望;开始体育锻炼运动量太大,身体不适应造成运动损伤等。针对上述原因,进行锻炼时,要逐渐地增加运动负荷。如身体比较虚弱的同学开始锻炼时可先进行散步等运动量不大、强度较小的练习,首先在心理上做好思想准备,锻炼1~2周后,再进行小强度的快走或慢跑,以后逐渐增加走或跑的速度和距离。另外,锻炼者还必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见成效。因此,锻炼效果不明显时,既不能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也不可急躁冒进,而是应针对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坚持锻炼,以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和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这两项内容有密切的内容联系,因此可以安排在一节课内讲授。主要介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休息的意义、运动与休息的关系,以及简单判断和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重点学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知识点知识点①──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该知识点的教学一方面要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解说明“超量恢复”的原理,另一方面可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知识点②──运动负荷的概念。该知识点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运动负荷的概念,理解运动的量和强度的关系。知识点③──运动负荷的安排。该知识点的教学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掌握根据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相互制约的特性来确定负荷的强度和量,以及注意大、小运动负荷的结合等基本知识。知识点④──合理安排休息。该知识点主要介绍合理安排休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休息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人体机能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的过程才能实现,理解要注意休息和锻炼结合的道理;另一方面,还应启发学生注意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的结合运用,养成合理安排休息的良好习惯。知识点⑤──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该知识点包含的具体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2.教学提示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为本章重点的教学内容之一,且教学内容又具有知识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课内讲授和课外自学的结合,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可事先布置学生课外自学,而对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则应进行重点讲授;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和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课的教学,有机地渗透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养护的能力。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用谈话法导入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锻炼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效果越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正确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对超量恢复的原理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然后再提出“什么是运动负荷?”、“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问题,在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基础上,再回答讲解这两个问题。进而再次用谈话法导入问题:“大家都知道,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体育锻炼而不注意适当的休息,是否会影响健康呢?”,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转移到合理安排休息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再向学生讲解人体机能提高的生理过程,使之理解合理安排休息对增进健康和促进身体发育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合理安排休息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学生平时的“锻炼·休息·学习和睡眠”的问题上,进而通过说明睡眠不是唯一的休息的方式而引出“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的概念,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在教学时还应注意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超量恢复、人体机能提高的过程、运动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运动后的心率恢复、心脏恢复水平等内容,讲授时最好与图示、图表等形式配合进行。如有条件,可将本课时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讲授时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技术或其他电教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输出的高效性和直观性。3.参考资料(1)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2)运动过度疲劳综合症运动过度是指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承受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正常承受的能力。一般表现为参加锻炼后的第二天,锻炼者感到疲劳或肌肉酸痛僵硬、精神不振,出现所谓“锻炼的延续效应”。严重者还会产生注意力涣散、容易激动等心理症状,以及睡眠不好、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出现运动过度的一般症状后,可以通过增加两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减小锻炼的运动负荷等方法加以缓解。但严重者,还需要采取增加营养、接受理疗和按摩等措施,尽快使机体得到恢复。否则,会导致症状进一步恶化。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运动过度症状的主要原因,但缺乏合理的休息或饮食质量差、营养不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健康常识网·锻炼 © [急!!!]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