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中医 - 中药中有哪些需要慎用
中医

中药中有哪些需要慎用


问:中药中有哪些需要慎用

答: 中药是当今治疗疾病的常用药,这些药物在长期临床使用中治疗很多难治的疾病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新的用途,也暴露出它们的缺点。为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必须慎重用药,避免滥用,减少药物毒副作用,走出误区,使之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1充分认识中药何谓中药,首先应给中药正名。凡目前应用于临床上以动植物、矿物等为原料的药品,无论是什么剂型统称为中药。据资料“中国是天然药物王国”的报道,我国从1982年开始普查,2万多专业队伍,30个省市、自治区同步进行100万份药用动植物标本和1600卷考察新发现报告,通过计算机对这次普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显示,我国动植物、矿物资料种类达一万余种,刷新了历史上本草记载。2掌握用药规律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物性、功效、治疗范围,适应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使用方法。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规格等都要熟悉。每一种药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掌握规律性就可以在复杂的治疗过程中,得心应手使用中药(单味、汤、丸、膏、散、敷、蒸、喷、酒等剂型)。3明确临床诊断、准确合理用药临证之时宜四诊合参。严重疾病必须尽可能进行辅助检查,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在明确诊断后应首先考虑选用针对性最强,疗效最好,不良反应最小,价格合理并且容易得到的首选药物。这就要求医师对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有全面了解,安排好各种药物的君、臣、佐、使位置。中药在抗病毒治疗,胶原性免疫性、妇科、骨伤等疾病疗效显著,应考虑优先使用。患急性咽痛、声音嘶哑者不宜选用胖大海泡水咽,有咽喉肿痛已破溃成脓不宜选用草珊瑚含片等。在处理发热这一症状时应避免滥用清热解毒中药,不是所有的发热都需要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机体受致病因素侵害时常伴有发热,这为机体的自身反应,一些自身反应对机体是有益的,它可产生相应的抵抗力,可中和致病因素,对疾病的痊愈,减少复发和获得自身抵抗力都是有利的,中医学始终把人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情况应先查明病因,确定辩证,再行施治。临诊之时切记:(1)不能忽视问诊造成误治;(2)不能忽视望诊而造成误治;(3)由于不善抓主要矛盾所造成误治;(4)不能忽视西医诊断而造成误治。明确诊断,选准药物对每个医师来讲都很重要。4充分认识有些中药的不良反应传统理论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中药有治疗疾病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有的甚至有很严重的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4.1毒副反应4.1.1柴胡1982年一感冒患者,肌注柴胡注射液2ml升,旋即自感头晕汗出,如血上涌头部,热气冲鼻,心慌气短,听诊:心律不齐、心率加快;测血压128/94mmHg,停药30min后缓解。4.1.2斑蝥酊1982年银屑病一患者,急功近利,未遵医嘱擦药,外擦斑蝥酊2h后,皮肤发赤,周身发热,痛疼难忍,全身皮肤起水泡,经查尿中见蛋白、管型有肾脏功能损害。停药,局部处理,口服中药痊愈。4.1.3其他乔氏等报道28例因服用伸筋丸,舒筋活血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含附子中药煎剂后(服毒、误服、过量)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腹泻、血压下降(其中休克2例、阿斯综合征发作21例),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21例,早搏、心动过速、房颤、心动过缓各数例)虽经抢救仍死亡2例。4.2过敏反应4.2.1药物过敏1996年一患者右手前臂肌肉软组织挫伤,护士因止痛消炎膏较干,加松节油少许调合外敷,后患处感剧烈痛疼,敷药处出现水泡肿(5cm×5cm)泡内为白色液体,停外敷药,抽去泡内液体,外敷烂油烃数日后脱痂痊愈。4.2.2器具过敏钱氏报道一女患者1994年12月因痛经、带下、月经不调、四肢无力就诊,医师给予505神功元气袋(中国咸阳保健厂生产)裹肚治疗,敷神阙穴,出现全身荨麻疹、瘙痒难忍,去掉505神功元气袋,抗过敏治疗而愈。95年2月因痛经,续用此袋,再次发生全身性荨麻疹,停用此袋,抗过敏而愈。4.3其它不良反应4.3.1红参1982年一妇人患阑尾炎夏日术后,择红参补虚、食后齿龈肿痛、咽痛、口干唇裂,出现鼻衄、牙宣、便血,嘱食清炖白萝卜,服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药而愈。4.3.2人参一家三口,人参炖鸡,原为食补,食后上吐下泻,腹痛隐隐,查有脱水现象,电解质紊乱。实属人参峻补至胃肠过敏,胃肠黏膜水肿而致上吐下泻。经对症处理痊愈。总之,临床中不当使用中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仍时有出现。5应关注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禁忌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近10余年有很多临床工作者对“十八反”、“十九畏”作了些研究和探讨,在此不一一述说。目前组方甚多,两药或多种成药同时使用的情况较多。组方应充分考虑单味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很少有人注意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象单味药那样显而易见,然而它确实存在,也更为复杂。应用不当会产生不协调作用,不良反应、降低疗效、造成损害的后果。有的是单病多药,有些是多病多药,有时选药不慎就会将本不应同用的药一起应用。如高血压患者常规服用降压药,偶遇外感又加服含麻黄的解表药(病机矛盾)。如服用补气药时,补中益气丸与木香顺气丸同伍,一升一降,相互抵消。6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有些情况下中西药不宜合用,如有服降糖药时,同时加服中药糖浆制剂,就会影响降糖效果。如地高辛的强心作用与含钙类中药珍珠母或生龙牡等同用,能增强地高辛的强心作用,使其毒性增强,易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服用清热解毒药时避免同服红霉素,因为此类药可使血pH降低,影响药物稳定性,降低其疗效。7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机体状态也很复杂,有年龄、性别、体重、营养方面的影响。在疾病的状况下,又有各自的“禁区”。另外还有遗传因素,家族性、特异质反应,变态反应,基因因素,个体耐受性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选药时要综合考虑。8保护新药,合理选用目前有很多新的中药应用于临床,剂型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中药的浓缩剂、肌注、静滴剂等既节约了药材资源也产生了很好的疗效。无论如何一种新药研制都花费了巨额资金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取得成功。成功的新药多是克服了前代老药的一些缺点,成为本类药物的应备用药。如以清热解毒中药为主体的中药称之为“广谱抗生素”,其杀菌、抑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这一类的新药切记不要一哄而上。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清热解毒药过量会导致苦寒败胃的古训应牢记。据资料报道,西药抗生素一、二线药均已产生耐药性,尚存三线药万古霉素耐药性少见,很多专家、学者预测国内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因产生耐药、疗效差将被淘汰,具体日期将是2010年,如没有新的抗生素问世,遇到严重感染疾病的后果将难以设想,2003年外药将大举登陆我国,按照知识产权法2003年国外的新型抗生素将不得仿制。我辈临床医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中医新药,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宝得到挖掘、发扬、创新,既有发展的机遇,又有重大责任。9走出用药误区(1)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2)祖传秘方之说;(3)未明诊断盲目下药;(4)病轻药重;(5)认为药多、重剂疗效好;(6)中、西药混用,不问配伍禁忌;(7)不问妇幼老少,用药皆同;(8)不辨虚、实,尽投补剂;(9)不中西合参,妄自尊大;(10)抄方甚行,投其所好。指名要药,一律放行;(11)让一知半解患者自己作主,名为尊重患者实为害人损己;(12)尊古泥古,不问近代中药研究新发展新成果;(13)不善采纳药剂、医技、护理人员意见;(14)不问患者治疗用药的亲身感受。10合理组方,慎重用药临床医师应遵循处方原则,即:(1)尽量好的疗效;(2)最小的副作用;(3)最佳的配伍;(4)最少的费用支出。慎重选择用药,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社区医疗服务,为国家、单位节约卫生资源,减轻患者的负担有着显著的意义。---------------------------------------------------------------------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张晓松)“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翁维良日前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他提醒公众,应谨慎使用中药制品。翁维良指出,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种情况: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辩证用药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做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就很容易发生有害反应;用药时间过长也不好,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引起有害反应;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此外,中药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有害反应。
参考文献:http://www.puson.com/journal/a

健康常识网·中医 © 中药中有哪些需要慎用 2006 - 2011 版权所有